人過80歲!最痛苦的「不是沒房沒錢」 而是失去「這3座靠山」餘生走得很孤單

2023-10-21     任我行     反饋
2/20
01

白髮人送黑髮人:失去子女,晚年沒有人托舉。

《百年孤獨》裡有句話:「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帘子。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,沒有什麼感受,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。」

這句話讓很多人流淚,因為父母勤勤懇懇付出,哺育了子女,也走在前面,甚至造成了「子欲養而親不待」的痛。

琢磨一番,我們會發現,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,而父母先走,是符合規律的。

反過來,子女比父母走在前面,痛苦就翻倍了。一方面是父母得不到更好的供養,一方面是子女先走,違背了自然規律。

王羲之的妻子郗璿,活了九十多歲,在東晉時期,應該是壽星了。

郗璿活著的時候,七個兒子都已經過世了,丈夫也走了。她餘生的日子,成為了大問題。

皇上念及其兒子王凝之,是因為叛軍而故,還賜予了郗璿鞠養的好處。

一些堂侄兒、兒媳、孫子等,也會來探望,但是隔代的關愛,到底是不夠親密的。

在我們身邊,也有一些家庭,孫子和爺爺、外孫和姥姥一起過日子,表面上其樂融融,但是爺爺、姥姥會擔憂孫輩如何長大的問題。

另外,八十多歲的人,自己病倒了,還拖累孫輩,這是於心不忍的。

下一代人,托舉上一代人,這是合乎常理的,老人也很容易接受。但是看到五六十歲的子孫過世,就是另外的情愫了,打擊很大。

特別是一些農村,認為子女先走,是老人「克子孫」,老人把子孫的壽命帶走了,就更難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