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238年6月,曹魏景初二年。魏國太尉司馬懿帶領數萬大軍出擊遼東,欲討平當地軍閥——公孫淵。
公孫氏軍閥占據遼東這個邊陲之地已有50多年之久,是曹魏統一北方所遺留的唯一的「漏網之魚」。從公孫度開始,公孫氏家族經歷了三代四位統治者,政權存在50餘年。名義上向曹魏稱臣,其實仍擁有極大的獨立性。
按說司馬懿出擊遼東,理應是維護祖國的統一之舉。然而令人扼腕的事,司馬懿為了個人私利,在遼東做盡殺雞取卵、刻薄殘毒之事。不僅沒能鞏固中央政權對遼東的統治,反而嚴重動搖了漢人在東北亞地區的根基,導致遼東最終淪入鮮卑、高句麗之手。當然對司馬懿個人來說,這些慘毒之事,反而是他登上最高權力之路的重要砝碼。
一、公孫氏:鮮為人知的邊地英雄
無論在三國小說,還是在三國遊戲中。遼東諸公孫氏幾乎都是反覆無常、跳樑小丑一般的存在。例如在日本遊戲《三國志》系列中,公孫氏諸豪傑的平均數值基本都在及格線以下,甚至都是個位數。
正是因為正統觀念在作祟,導致中國人普遍對公孫氏政權缺乏了解。如果他們僅僅只是叛服無常的小人,又如何能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,維持對遼東五十多年的統治;又如何平定對遼東虎視眈眈的高句麗、烏丸、鮮卑諸少數民族;又如何能將偏處邊地的遼東,建設成亂世之中的一個世外桃源呢?
遼東公孫氏的創始人——公孫度的崛起之路堪稱勵志。東漢時期,世家大族把持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、軍事大權。因此東漢群雄,例如袁紹、袁術、曹操、孫堅等人,皆為世家豪族之後、公卿大臣之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