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吐蕃、南詔等國不同,唐朝與回紇幾乎從未發生過戰爭,這是歷代漠北政權中所罕見的。但即便如此,回紇對唐朝的禍害卻一點也不比吐蕃、南詔人差。
在平叛期間,回紇人的表現已經非常過分以及傲慢。回紇人在長安、洛陽大肆燒殺,以此作為幫助平叛的「報酬」。
《舊唐書》載:及平洛陽,回紇恣行殘忍,縱火焚聖善寺和白馬寺,死傷者萬計,累旬火焰不止,且大掠坊市,比屋盪盡,人以紙為衣。
在唐朝內戰中,回鶻騎兵和權貴商賈還在大唐的多個城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,而此時無暇顧及,而且還要仰仗回鶻助力的唐王朝,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權當沒看見。
叛亂平定後,回紇人的驕橫依然不減。一方面,回紇陽奉陰違,多次襲擊唐朝邊塞,掠奪人畜,甚至還暗中配合吐蕃,準備一同襲擊長安;另一方面,回紇人在唐朝橫行無忌,有如特權人士。他們在長安殺人越貨,公然掠賣奴隸,而唐朝懾於回紇的威脅,絲毫不敢管。同時,回紇還經常強迫唐朝購買自己的劣馬,換以精美的絲綢。而回紇對唐朝的強買強賣,甚至到了掏空唐朝國庫的地步。因此有學者認為:「唐,實亡於回紇」。
從影響力來看,回紇橫跨漠北與西域,對於中亞有著巨大的影響力。其軍事實力十分強大,號稱「控弦百萬」,絕對是世界上數得著的強國。
最後,是南詔。南詔興起於雲南,本是唐朝扶植的政權。安史之亂前,南詔逐漸出現獨立的野心,並與吐蕃勾勾搭搭。之後,南詔藉口唐朝官員欺壓國王,悍然背唐自立。因此,唐玄宗先後派遣20萬大軍討伐南詔。但在兩次戰爭中,唐軍均全軍覆沒,至今在雲南,仍有埋葬唐軍的萬人冢。
為了求得生存,曾作為一介小國的南詔選擇投靠吐蕃,並與其一起進攻西川,並在戰場上屢屢得手。吐蕃人騎兵強,南詔的步兵很精銳,兩者狼狽為奸,不斷掠奪唐朝的人口和財富。
南詔雖然投靠了吐蕃,但並不甘於接受吐蕃的統治。他們暗中積蓄實力,隨時準備脫離吐蕃的控制。
南詔一面與唐朝開戰,一面又暗中聯繫唐朝。公元794年,南詔突然倒向唐朝,並突襲毫無防備的吐蕃,擊殺十多萬吐蕃人,獲得了空前的勝利。
此戰之後,南詔脫離了吐蕃的控制,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地方強國。當然,南詔也絕不服從於唐朝的統治。
從公元9世紀開始,南詔開始獨立攻擊唐朝,幾乎無歲不征。公元829年,南詔突襲成都,攻陷其外城,掠走了數萬人,成都以南八百里之間,人畜為空。在南詔的攻勢之下,導致唐屬越南、廣西、貴州等地多次易手。
四川原本是唐朝的大後方和最可靠的財賦重地。由於南詔的襲擾,川地再也不能為唐朝提供穩定的財賦和人力,這也加劇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形勢。因此有學者提出:「唐,實亡於南詔」。南詔所投射的陰影,甚至讓宋太祖趙匡胤也感到恐懼。他給後代留下遺言,決不可效仿唐朝進攻雲南,希望以此來避免南詔之禍。
在攻略唐朝的同時,南詔還對東南亞諸國展開攻勢,並攻滅了今天緬甸地區的驃國,從而飲馬印度洋。曾經強大的驃國只能作為南詔的屬國苟延殘喘。但不久後,名存實亡的驃國最終瓦解,緬甸回到了四分五裂的時代。
公元859年,南詔國王世隆見本國國勢已趨於極盛,於是悍然稱帝,向唐朝發動了全面進攻。其後,南詔軍隊大舉出擊,攻陷了交趾郡(今越南北部),其後又「四犯西川,一入黔中」,妄圖將中南半島和四川同時納入囊中。
南詔雖然面積不算大,人口不算多,但其精良的武備,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,仍使其成為世界上具有相當大影響力的強國。直到今天,緬甸、泰國、寮國等國,依然將南詔人視為自己的先民。
由此可見,唐朝在北方、南方和西方,都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政權。而唐朝自身受困於藩鎮割據,可謂是內外交困,以趨於亡。
晚年的唐朝就像身處一個強國環繞的「怪物房」,隨時都有覆亡的危險。然而令人驚訝的是,即使面臨如此危局,唐朝硬是喘著最後一口氣,將這三個世界級強國全部殲滅。
首先是回紇。晚唐的回紇,已經改名為回鶻。唐文宗開成四年,回鶻發生內亂,宰相安允合等人密謀作亂,被彰信可汗覺察後誅殺。另一在外作戰的宰相掘羅勿借沙陀兵進攻彰信可汗,彰信可汗戰敗自殺。而他們的宿敵黠戛斯人也趁機起兵,攻破了回鶻可汗的牙帳。
唐會昌元年(841年)二月,回鶻再次發生內戰,牙帳附近的13個部落擁立王子烏希特勒為烏介可汗,南保錯子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