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國時期,楚國帶甲百萬地方千里,為何最後卻沒能統一天下?
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過楚國的歷史,我們就會明白,楚國之所以會輸,最核心的原因,其實還是在於制度不行。
秦國的制度是高度集權的,已經徹底完成了從奴隸制社會,到封建社會的轉型。在這種體制下,如果秦國的綜合國力是一百,那麼秦國發揮出的戰爭實力,同樣也是一百。
可是楚國當年因為變法只搞了一半,就被迫中斷了。導致楚國在很多領域,都還保持著奴隸制社會的狀態。而且在其國內,也保留了大量分封制的體系。很多貴族,都在楚國內部擁有獨立的封邑,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國國君。
所以,在楚國的這種體制下,如果楚國綜合國力也是一百,那麼楚國能發揮的戰爭實力,最多只有五十。
在商鞅變法成功之後,秦國的士兵打仗,那是為了自己家得到更多的土地,為了自己的孩子以後能有更高的爵位。打贏了仗,自己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。可是楚國呢?楚國的士兵打贏了,最多也就是得點賞錢。真正拿好處占大頭的,還是那幫中高層貴族!
仗我打,血我流,結果戰後你升官發財了,我家破人亡了?那我憑什麼要幫你打仗呢?
當時很多底層楚國士兵,其實都是這麼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