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進入牛津大學的第二年,在同班同學梅洛的介紹下,楊憲益認識了一個叫泰勒的英國女學生。
之後三個人就經常在一起玩。
後來梅洛喜歡上了泰勒,但是泰勒卻喜歡楊憲益。
因為每當梅洛邀請她一同出去時,她總是推三阻四;而當他告訴她邀請「尊敬的楊」一起出去,她就總是開心地接受。
當時的楊憲益在法文基礎不好的情況下,還現場把導師給他們布置的作業 《羅蘭之歌》翻譯成了中文。
而且他還在譯《羅蘭之歌》之餘,還不忘用法國中世紀古老的語言,給泰勒獻上幾首他寫的詩。泰勒被打動了。
泰勒對他不僅是吃驚,更多的是打動。
打動泰勒的,還有楊憲益對祖國的熱愛。
她到他的宿舍去,看見牆上掛著中國曆朝歷代的疆域圖,而且那地圖是他親手繪製的。
那個時候,他為了宣傳抗日,還經常演講、辦報、組織社團。
泰勒對楊憲益的愛國熱情感同深受。
因為她是在北京出生的,她的父親戴樂仁(中國名字)在大學畢業後做了一名傳教士,參加了倫敦傳教士會社,最後到了中國。
他曾在楊憲益所在的學校新書學院執教,不過是在楊憲益入學之前。
後來還還在燕京大學做教師,在抗戰爆發前他還去甘肅幫助那裡的貧困兒童。
他對中國非常熱愛,以至於把家搬到了中國,還把妻兒帶到了中國生活。
泰勒的母親恰恰相反,她認為中國很多東西都不好,比如她覺得中國的飯菜不衛生,不讓吃餃子,不讓吃小吃,不讓孩子們和中國小孩玩等。
後來泰勒在中國長到7歲被母親帶回了英國。
經過接觸和了解,楊憲益也對泰勒產生了感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