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秦昭王非要賜死白起?史學家:換成你,你也會賜死白起
戰國時期,秦國出了一對讓人既熱血沸騰又唏噓不已的君臣組合——秦昭王和白起。這倆人,一個是雄才大略的王,一個是戰無不勝的將,聯手把秦國推上了霸主寶座。
可就在所有人以為這對黃金搭檔能一直牛下去的時候,劇情突然崩了。秦昭王居然親手下令,把白起這個超級戰神給賜死了。
白起這麼猛,功勞堆成山,咋就落得個自刎的下場?
戰國那會兒,七國混戰,天天打得昏天黑地。
秦國本來不是最強的,但自從商鞅變法搞了一波改革,國力就像開了掛似的往上竄。
秦昭王嬴稷19歲上台,年輕有為,腦子裡裝的全是大一統的野心。
他當了56年王,把秦國收拾得服服帖帖,國富兵強,後來秦始皇能掃平六國,靠的就是他打下的底子。
而白起,就是他手裡最鋒利的那把刀。
出身草根,沒啥後台,但打仗簡直是天賦異稟,熟讀兵書,腦子活得很,地形、兵力、敵情分析得透透的,總能找到對方的軟肋,然後一刀捅死。
從伊闕之戰砍了魏韓聯軍24萬,到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,白起用一場場硬仗,把秦國的威名砸得震天響。
民間都傳開了,「有白起,秦必勝」,這聲望,簡直高得離譜。
但凡事都有兩面性。
白起這人,打仗是神,政治上是憨。
他眼裡只有戰場,壓根不懂朝堂那套彎彎繞。
早年還好,有個大佬魏冉罩著他。
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,宣太后的哥哥,當過丞相,手握大權,眼光毒辣,看中了白起的潛力,一路提拔,還幫他擋了不少政治暗箭。
可以說,白起能這麼順風順水,魏冉功不可沒。
可惜啊,好日子沒多久。
公元前266年,秦昭王聽信新丞相范雎的話,把魏冉一腳踢下台,連帶著魏冉的勢力全被連根拔起。
魏冉一倒,白起的靠山沒了。
這還不算啥,白起跟魏冉關係那麼鐵,秦昭王心裡能不犯嘀咕?
這傢伙到底是忠於我,還是忠於他舅舅啊?
再加上白起名氣太大,功勞多得沒法再賞,秦昭王開始有點坐不住了。
這時候,白起的性格短板徹底暴露。
他耿直得要命,不會拍馬屁,也不會察言觀色,在朝中愣是沒幾個朋友。
打仗牛逼歸牛逼,可你不懂政治,就等於給自己埋了個雷。
秦昭王這邊呢,也不是啥心慈手軟的主兒。
他是個有野心的王,最怕的就是底下的人威脅到自己的位子。
白起戰功蓋世,民間把他捧上天,軍隊里更是把他當神供著,這種情況擱誰身上不慌?
功高震主這四個字,可不是隨便說說的。
歷史上這種事兒多了去了,漢朝的韓信不也差不多嘛,功勞太大,最後還不是被收拾了。
事情的導火索,得說到邯鄲之戰。
公元前259年,秦國剛在長平之戰幹掉趙國40多萬軍隊,趙國那會兒已經半死不活。
白起一看,這機會太香了,建議趁熱打鐵,直接攻下趙國都城邯鄲,把趙國一波帶走。
他這想法沒毛病,從軍事角度看,絕對是最佳選擇。
可問題出在朝堂上。
新丞相范雎是個文臣,腦子裡想的全是外交平衡和長遠布局。
他覺得長平之戰剛贏,秦國已經撈夠了好處,再打下去風險太大,不如先喘口氣,穩住陣腳,再慢慢磨趙國。
秦昭王一聽,覺得挺有道理,就下令收手。
白起聽到這決定,氣得肺都炸了。
他覺得這簡直是腦子進水,放著這麼好的機會不要,等於自廢武功。
他跟秦昭王槓了幾句,最後一甩手,稱病回家,懶得搭理。
白起這波操作,直接把秦昭王惹毛了。
你再牛逼,也是我的臣子,憑啥跟我唱反調啊?
可秦昭王也沒馬上翻臉,畢竟白起太能打了,捨不得扔。
沒過多久,劇情反轉。
趙國緩過勁兒來,不但不服軟,還拉上齊國一塊兒跟秦國對著干。
秦昭王這下急了,覺得自己被涮了,決定再打趙國。
他派人去找白起,讓他趕緊出山。
白起還是那態度,說現在打已經晚了,趙國早有防備,沒戲。
他就窩在家裡,死活不挪窩。
秦昭王親自上門求他,白起還是那句話,說自己病得爬不起來。
這態度,擺明了不給面子。
秦昭王沒辦法,只好派了個叫王陵的將領帶兵去攻邯鄲。
結果可想而知,趙國早準備好了,城牆高得像山,糧草堆得滿倉,秦軍砸了好幾個月,屍體堆了一地,連個城門都沒摸到。
秦昭王急得不行,又派范雎去勸白起。
白起還是老一套,說早就提醒過你們,現在 deaths就是送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