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至18歲最佳教育方法:孩子不自律是本能,父母「讓」他自律是本事

2023-07-13     印群蓓     反饋
4/15
自律不是逼出來的,是養出來的

我有一個學生,作文寫得非常差。

因為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直到疫情停工,才第一次見到他母親。

和孩子母親溝通他的學習問題時,我提了很多建議和方法,還寬慰她不用著急,一點一點補起來,哪怕進步速度慢,只要有進步就是好事。

沒想到不到兩個月,這個孩子的作文水平突飛猛進,速度快到讓很多人驚訝。

之後在一次分享活動中,我專門邀請她分享方法。

站在台上的她特別侷促:

「其實,我也不懂怎麼教孩子寫作文,就覺得跟著作文書上的學肯定沒錯。我只是每周給孩子定一個主題,每天早上讓他讀一篇這個主題的文章,讀完一周再換下一個主題。

孩子讀得多了,自己也就慢慢咂摸出滋味了。我現在就希望孩子能一直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就行了。」

後來,我也有繼續了解過,他媽媽外出後,每天早上,仍然會堅持遠程陪孩子讀作文,風雨無阻。

果然,這個男孩之後一路向前,不但作文水平提升了,在其它學科上,也慢慢找到了類似的學習方法,用最「笨」的方法練習,並且一直堅持了下去。

學期末的時候,整體成績提高不少。

心理學中,人有「內在動機」和「外在動機」。

內在動機是我們因為喜歡,才去做一件事;外在動機,則是我們會因為某個外在原因,而去做出某個行為。

就像這個母親,她的引導、陪讀都是外在動機,孩子成績提升後獲得正向回饋,最終因為熱愛而去學習,是內在動機。

年幼時,我們容易受外在動機驅使;而越長大,越容易受內在動機的影響。

從外在到內在,其實就是一個循序漸進地培養習慣的過程。

所以說,培養孩子自律,實際上是培養孩子養成習慣。

李玫瑾教授曾說: 「自律不是逼出來的,而是養出來的。」

當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後,再從這些習慣中收獲到好的結果,才能加深內在動力,進而形成自驅力,自動自律。